
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。
A.“陛下”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,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。
B.“拜”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,就是行礼叩头。不同的场合,用不同的拜礼。
C.“九宾”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,由九名宾相(迎宾赞礼人员)立于殿廷,接引宾客上殿。
D.“五声”也称“五音”,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个音级。

A.“陛下”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,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。
B.“拜”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,就是行礼叩头。不同的场合,用不同的拜礼。
C.“九宾”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,由九名宾相(迎宾赞礼人员)立于殿廷,接引宾客上殿。
D.“五声”也称“五音”,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个音级。
A.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。律,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。
B.古代祭祀用羊、猪各一头叫“少牢”。牢,本是养牲畜的圈。
C.薨,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。
D.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,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、歌舞的教习等事务。
A.“论”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。《昭明文选》里将“论”分为两类:一是史论,二是政论。政论即“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”,如《六国论》。
B.“诸侯”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,周代分公、候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汉朝分王、候二等,诸侯有自己的封地,面积大小一样,必须服从王室,按期纳贡,并随同作战。
C.“郡”是古代的行政区域,始见于春秋时期,不同朝代称谓不同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设立郡,汉增加郡的数量,隋唐废郡设州,明清称府。
D.“六国”指齐国、楚国、燕国、韩国、赵国、魏国,因为都在崤山以东,也被称为“山东”六国。
A.赐姓: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。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,以示褒宠。
B.持节:古代官名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,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、持节、假节、假使节等称号。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;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;假节得杀犯军令者。
C.“迁谪”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,其中“迁”指官员的调动,有升有降,但“左迁”必是升职。
D.薨: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,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。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,或者封王的贵族。
A.“秦御史前书曰”中的“御史”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,负责监察诸侯、官吏,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。
B.孝廉: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,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。
C.班固《两都赋》中“两都”指长安和开封,和张衡的《二京赋》中的“二京”一样。
D.前四史中,《史记》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《后汉书》作者范晔,东汉人。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,晋朝人。
B.在古代,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,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,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。如《庖丁解牛》中的“庖丁”,“丁”是名,“庖”是厨师,表明职业。文中的“师襄”,“师”意为乐师,表明职业。
C.“士大夫”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、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。
D.“六艺”指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六种经书,也可指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这六种技艺。“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”中的“六艺”即指前者。
A.乡镇文化、山林文化、江湖文化、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,它们是并列关系
B.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,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
C.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,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
D.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,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
A.高适、岑参、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。王昌龄的《出塞》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。
B. “赋”这种文体,讲究文采和韵律,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。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,如欧阳修的《秋声赋》。现代散文的“赋”是“赞”、“颂”之意, 如峻青的《秋色赋》。
C. 世界名著《人间喜剧》、《死魂灵》、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悲惨世界》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、果戈理、托尔斯泰、雨果。
D.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,1913年发表的抒情诗集《飞鸟集》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
A.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,他的名著《史记》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先河
B.激流三部曲《家》《春》、《秋》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重要作品
C.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、《悲惨世界》是俄国作家列夫.托尔斯泰的作品
D.小说《骆驼样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和话剧《茶馆》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
A.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,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
B.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,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
C.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,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
D.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,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
A.“将相和”的故事出自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历尽艰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史记》
B.先秦散文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,前者例如《左传》、《国语队《史记》,后者例如《论语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
C.《春秋左氏传》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的史书《春秋》作解释的著作
D.“太史公”、“五柳先生”、“青莲居士”、“杜拾遗”、“香山居士”分别是司马迁、陶靖节、李太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的谥号
A.“举孝廉不行”“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”中的“孝廉”,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 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。
B.“左迁”是贬官的委婉说法,单用“迁”字则表示官职调动,如“再迁为太史令”“顷襄王怒而迁之”里均是。
C.《项脊轩志》中“先大母”“先妣”中的“先”含有怀念、哀痛之情,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,“妣”则指母亲。
D.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,“东宫”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,也代指太子。